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你被骗了——那就是个糊里糊涂的老骗子!”

  “咱们东海县流传着很多仙人传闻,也有很多人来寻仙。冯老头是三年前来的,一直在白浪街那儿卖糖葫芦。”

  男人摇头晃脑地讲。

  “以前啊,就有人觉得冯老头多半是奇人,于是天天去买那酸掉牙的糖葫芦,还对着那老头的穷酸相奉承个不停。”

  “结果——嘿,献了大半月殷勤,什么事儿都没有,倒平白让冯老头赚得几贯钱去!”

  谢蕴昭笑笑,说:“背后不说人。”

  男人愣了一下,讪讪地,闭嘴了。

  “哎哎,成,咱不说冯老头……”

  谢蕴昭打断他:“我真觉得糖葫芦挺好吃的。你们是不是不爱吃酸?”

  男人一脸困惑和不信,心想陈年老醋都没那么酸,这得多爱吃酸才能觉得好吃啊。

  “小郎君说甜就甜哩。”

  他倒也不多纠缠,而是换了个话题,殷勤道:“看郎君的模样,多半是哪家商队的护卫吧?今晚我们东海县有花灯节,您要不去瞧瞧热闹?”

  谢蕴昭扔了竹签,看他那满脸殷勤,心里有了主意,笑眯眯道:“我知道,我要去。直说你要推销什么吧。”

  “郎君有眼力。”男人比了个大拇指,拍着胸脯开始吹,“花灯节怎么能不买花灯呢?我知道一家店,花灯造型特别、质量很好,价格还便宜,买了不亏!”

  “那去看看。”谢蕴昭想了想,“怎么称呼?”

  “某姓鲁,大家都叫一声鲁七!”

  “鲁七啊,咱们打个商量。”谢蕴昭拍拍男人的肩,一副咱俩很熟的样子,“我要是买一盏你的花灯,你就得给我找一个需要帮助,而且我能帮得上的人。”

  这是什么古怪要求?

  但鲁七只愣了一下,立马没口子地答应下来。他心里嘀咕:这郎君怕不是大城市来的,听说大城市很多人都有怪癖哩,还有喜欢脱了衣服在大街上狂奔的……所以喜欢帮助人也不是什么太值得奇怪的事吧?

  本以为鲁七这类人推荐的店铺可能是家黑店,没想到拐了几个弯,到了花灯节最主要的一条街的街口,鲁七就停在一家临时搭出的摊子边上。

  这是一个卖花灯的摊位——说是花灯,其实勉强。只拿黄的、红的纸扎成最基础的灯笼形状,做成不同大小,再垂一些流苏下来。

  再看其他地方的花灯,有兔子灯、莲花灯、金鱼灯,甚至有巧手的匠人用红木和绸布做了精致的仿宫灯,共十二面,每一面都绘着美人、提着诗句,是只看不卖的“镇店之宝”。

  就连那些小小的河灯都比这家摊位的“花灯”更精致。

  “……你们这儿原来是卖灯笼的?”谢蕴昭默然片刻,问。

  摊主是个不超过16岁的姑娘,苍白怯弱,手上有伤口和老茧,边上还放了个戴帽子的幼小男孩,睡得流出一点口水。

  “是、是花灯的,这位郎君。”姑娘鼓起勇气,学着其他摊主一样笑,却只显得僵硬,目光里还有点哀求,“只要十八文一个,很划算的,郎君不嫌弃的话就买一个吧。”

  第5章 花灯节(1)

  路过有人噗嗤笑,说谁要花十八文买个破灯笼啊,还不如买冯老头的山楂果呢。

  笑得姑娘低下头,表情也有些羞愧。

  “你们怎么说话呢!不买就别吭声!”鲁七急了,回头骂了两句,又掏出十八文钱,“徐娘子,我要一个红的。”

  他急得额头都见汗了。又对谢蕴昭解释,说徐娘子姐弟的父亲本是县城一等一的花灯匠人,去岁做的鲤鱼跃龙门花灯巧妙极了,连县令老爷都喝彩。但今年徐父得了病,在家里躺了三个月,人一天比一天虚弱,徐母又早已去世,只得要徐娘子一人又照顾父亲、弟弟,还要想办法赚钱。

  徐娘子给了鲁七一个红灯笼。鲁七再要个黄的,她就说什么都不卖了。

  “鲁七哥,我知道你是念着我父帮过你。但这几个月来,我家已经麻烦了你太多,便是再多恩义也还尽了。”徐娘子很坚持,“我知道自己花灯做得难看……实在不行便贱价卖去灯笼铺吧,鲁七哥莫要破费。”

  “那怎么行!如此你不是就亏了吗!徐爷的药钱怎么办?”

  刚好徐娘子的弟弟又醒了,揉着眼睛说饿。

  鲁七就可怜巴巴地去看谢蕴昭。

  这表情和冯老头还挺像的。不知道这么说了,鲁七会不会大惊失色。

  “郎君啊,您也看见这情况了,就买一个吧。再怎么着……也比十五文的冯老头糖葫芦划算不是?”

  看谢蕴昭不说话,鲁七有些急,苦口婆心地劝。

  “您不是想要找个需要帮忙的人吗,只要买盏花灯……”

  谢蕴昭摇头。

  徐娘子和鲁七的眼神一下子暗了下去。

  没想到紧接着,这束发佩刀的郎君就露出个戏谑的笑。天色已暗,光影错落,他微黄的皮肤、眼周的青影都像被暗色融化,令人有了种他面目也颇为俊秀的错觉。

  “光买一盏灯,有什么用?”

  谢蕴昭绕到摊子后,占了徐娘子的位置,还大模大样拎起灯笼瞧了瞧。

  “要搞,就搞得有排面一点嘛。”

  排面?啥意思?

  鲁七稀里糊涂。